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政府的決心與效能:韓國社會住宅經驗的啟發

(原文刊載於2012/11/1 Yahoo奇摩房地產專家專欄)
呂秉怡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江尚書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政策組組長


久聞韓國的社會住宅體系在近20年來快速發展,有別於歐洲福利國家的模式,我們在九月時與其他社福團體夥伴及建築專業者走了一趟首爾,見證一個有遠見的東亞國家政府如何重視該國的住宅問題。

有遠見的政府與有魄力的決策
首爾在1960年代以後,與台灣及東亞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一樣,面臨快速都市化所造成的住宅短缺,城市的擴張仰賴大量的非正式住宅部門。為了舉辦1988年的漢城奧運,首爾大量拆除違建,導致容納低收入階層的住宅管道消失,引發嚴重社會衝突。從那時起,盧泰愚總統宣布啟動「永久賃貸住宅」政策,由政府出資興建社會住宅,廉租給無自有住宅的經濟與社會弱勢者。

此後,韓國的社會住宅穩定成長,至今累積百萬戶的存量;進而發展出完善的住宅防護網,提供從最底層到中產階級多樣化的住宅選擇。如今,「興建社會住宅」是朝野共識,也是全民共識,歷任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都必須提出社會住宅計畫,政見也會遭受嚴格的檢驗。現任的總統李明博提出在2018年將社會住宅存量提升到12% (約180萬戶) 的目標,而反對黨更提出15%。因為他們相信,足夠的社會住宅存量可以穩定國家的住宅體系,也讓整個社會在面對經濟不景氣的衝擊時能更加強韌。

住在社會住宅也很幸福
在對最弱勢者的照顧達到基本標準後,韓國的社會住宅也開始強調品質的提升。例如,社會住宅的興建會注重環境生態的保護,並且在室內設計中納入綠能科技,降低能源耗損。住宅社區的規劃也會將通學步道納入考量,讓孩童可以安全地走路上下學,免去父母接送的煩惱。每個社區內的托兒所、老人中心、圖書館、遊戲場也成為基本配備,在參訪過程中甚至發現,歸功於居民自治組織的維護,社會住宅的公共設施甚至維護地比私人社區還要好。

同樣是一個「有土斯有財」觀念非常重的社會,韓國的經驗讓我們看到政府如何建立一套住宅體系,讓無力購屋的民眾及弱勢者,也能夠用合理的負擔來選擇品質適宜的住宅。韓國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住宅是台灣住宅體系所欠缺的關鍵拼圖,也是政府無法迴避的責任。 


韓國的社會住宅已經發展到注重居住品質及生態環境的階段 (圖為位於首爾市西南的清溪國民賃貸住宅)












就算是上班時間,社區的遊樂設施也經常看到父母陪小孩子遊玩,使用率很高 (圖為位於首爾市江南區的牛眠洞甜蜜家庭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