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總統,繼續蓋社宅嗎?
社會住宅六大政策倡議記者會
請問總統,繼續蓋社宅嗎?
社會住宅六大政策倡議記者會
2022年選前,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拜訪還是候選人的蔣萬安市長,他表示當選後將繼續興辦社會住宅,承諾往五萬戶的目標持續推動,也認同應透過都市開發取得社會住宅。
惟蔣市長就任至今已近五個月,社宅興辦政策仍不清楚。與此同時,上週四(5/11)台北市三位議員發言認為「社宅不要再蓋」,本週一(5/15)蔣市長在重大工程專案報告中,對其任內將規劃的社宅也僅以「7000戶新增潛力基地」模糊帶過。
就此,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特召開記者會,譴責三位議員誤謬言論,並對蔣市府目前所提社宅計畫進行檢視與監督,要求蔣市長實踐政見承諾,持續興辦社會住宅。
![]() |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團體覆台北市府前陳情召開記者會 |
蔣市府的「7000戶新增潛力基地」到底是什麼?
依據市府的重大工程專案報告,台北市若要達成五萬戶社宅的目標,其扣除過去郝柯兩位市長興辦規劃的數量、中央預計興辦的數量、既有公宅數後,仍有1.46萬戶的缺口。
今(11)台北市都發局於工務委員會進行「社宅總體檢及未來住宅政策」專案報告。其中游淑慧、王欣儀、徐立信三位議員均發言質疑社會住宅政策,要求「政策該調整就要調整」、「以租金補貼的方式來取代興建社會住宅」。
住盟認為,持續興辦社會住宅,不僅是蔣市長競選時的承諾,也是台北市民的急切的需求所在,絕對不應半途而廢。住盟對此提出兩點呼籲:
一、呼籲社宅住戶與等候社宅的民眾,打電話至三位議員的服務處抗議,表達市民對社會住宅的需求。
二、呼籲蔣市長於下週一(5/15)於重大市政建設的專案報告中,清楚表態是否要依照選前承諾持續興建社宅?還是打算順水推舟直接跳票?
今年8月,住盟發布「2022六都大選民間版五大政策訴求」,並於9月開啟六都市長參選的拜訪行程。經歷一個月(0915~1016),住盟總計與14位市長參選人會面,針對五大訴求的內容交換意見,並瞭解其回覆與承諾。
因此,住盟特於今日(10/27)召開「六都市長社宅政見評比」記者會,公布各參選人對下階段社宅興辦數量、作法等議題之政見,並同步全文登載於網站💬,供關注社會住宅與居住正義的大眾作為投票參考。
拜訪對象與過程
六都市長參選人數眾多,基於量能與時程考量,住盟以「上次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票比例,得票超過3%的政黨有提名者」與「參考各家民調(排除沒有抽樣的網路民調),以無黨籍參選而民調有超過5%者」為標準,選定六都共15位市長參選人為拜訪對象,採統一寄送訴求書與邀請函聯繫各參選人辦公室。
至拜訪截止日,共計與14位參選人見面會談(拜訪時間與形式詳附件1),並取得他/她們對住盟五大訴求之回應。其中僅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先生未安排會面,而是於截止日後提供書面回應資料。惟鑑於公平一致性,張善政先生將不列入以下評比,其書面回應另刊於網站供參。
各都參選人承諾要「蓋多少」?
就社會住宅,民眾與媒體最首要關注的莫過於興辦數量。就此,住盟根據本次拜訪所得回覆,統整如下表。
住盟一貫主張,社宅存量須長期持續興辦方能累積。因此針對各參選人所提數量,將視為「參選人承諾在其任期內將以此做為該城市社宅興辦發展目標」,而住盟也會以此來監督要求。至於透過何種方式興辦取得,與中央在數量上之分工、四年(連任)或八年(新任)等細節,將待參選人當選後再持續追蹤。
自2010民間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積極倡議以來,興辦社會住宅已成為中央與地方最積極著力的住宅政策。
就我們的觀察,台灣社會住宅已取得一定成果,然展望未來,仍面臨「興辦面」、「營運面」、「持續面」 三大挑戰課題尚待解決!
以下是住盟針對上述挑戰,提出「民間版社會住宅五大政策白皮書」,接下來也將公開就教並拜會六都各組市長參選人!(網頁版可點此)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住盟)自2010年成立以來,便積極倡議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興辦社會住宅,其後於2014年巢運,宣告正式開啟地方(六都)興辦社宅的腳步。八年過去了,具體成績為何?以及更重要的是,在年底選後,六都社宅興辦政策能否持續?甚至是加快腳步推展?應該是所有關心居住正義的朋友的共同質問。
蓋得如何呢?六都社會住宅進度統計與評論
以下表格為住盟所打的「六都社宅成績單」。必須說明,目前六都與中央都有在推動社宅,但本次記者會聚焦六都市長社宅政策倡議,表格相關數據僅就六都地方政府自行興辦部分做統計,未納入國家住都中心之數量[1]。
要選市長,就蓋社宅!六都進度與政策倡議記者會
日期:2022年08月09日 (週二) 上午09:30 ~10:30
地點:臺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
議程:-住盟團體公佈六都社宅成績單
-住盟團體公佈社宅五大政策訴求,宣布啟動拜會行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住盟)自2010年成立以來,便積極倡議中央與地方政府應興辦社會住宅,其後於2014年巢運,宣告正式開啟地方(六都)興辦社宅的腳步。八年過去了,具體成績為何?以及更重要的是,在年底選後,六都社宅興辦政策能否持續?甚至是加快腳步推展?應該是所有關心居住正義的朋友的共同質問。
300億能解決問題嗎?
相較短線政治買票,租屋市場改革才是正道!
今(31)日行政院宣布「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並透過放寬所得標準等方式,將補貼戶數從今年的12萬戶一舉提升至50萬戶,號稱「經濟成長果實要與全民共享」。
巢運認為,此專案不僅沒有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依舊迴避長年以來的租屋黑市弊端,本質上只是選舉年安撫高房價民怨的政治買票。政府真正應著力的是「擴大租屋供給」與「租賃交易透明」,以此發展並健全租屋市場,方能真正改善租屋市場環境與租客負擔。
迴避高房價問題,以政策買票安撫無殼中產青年
要將租金補貼戶數提升至50萬戶,首先必須「確保有更多人可以申請補貼」,而此專案預估最主要新增的補貼對象,便來自於「所得資格放寬」後預估的16萬戶。
租金補貼的政策目的,為協助經濟負擔能力不足的租屋家戶。現行的租金補貼制度中,每人每月平均所得應低於「最低生活費2.5倍」,在本次300億租補專案中則放寬至「最低生活費3倍」。以台北市而言,家庭成員平均月收入56,046元(夫妻有一個子女家庭月收入168,138元)以下,以新北市則是月收入47,400元(夫妻有一個子女家庭月收入141,000元)以下均可申請。
試問,月收入超過十幾萬的家庭對住宅問題的需求與憤怒為何?顯然並非「租不起」需要政府補貼租金,而是高房價下「買不起」的問題。因此,300億租補專案說穿了就是民進黨政府無能於高房價問題,又擔心憤怒的中產青年群體影響選情,因此透過「福利放送」進行安撫的政策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