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從反投機到無歧視的居住正義【聯合報╱社論 20110419】

從反投機到無歧視的居住正義

【聯合報╱社論】 2011.04.19 01:42 am

立法院迅速通過奢侈稅法,行政院可能提前至六月一日開徵。實施奢侈稅制的意義,其實不只在為飆漲的房價「退燒」,更代表了台灣政治思維進行了一次重要的修正:施政必須更向中間及弱勢調整,才能維持社會公平與正義於不墜。

以往談房價,執政者都以自由市場為藉口,諉稱沒有干預空間,而無所作為。事實卻是,有限的土地及房屋供給遭到少數財團的壟斷,再加上資本家、投機客的哄抬炒作,房屋市場變成薪資階級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奢品,甚至成為打擊年輕族群奮鬥意志的社會障礙;如此扭曲變形的房市,絕不容再坐視不管。馬總統宣示要捍衛「居住正義」,原因應也在此。

從這次立法過程看,外界原預期利益團體會有強烈的干擾,結果並未出現。這顯示,朝野立委都認知高房價已成為社會隱憂,也對民眾厭憎房價炒作的心情有深刻共識。值得玩味的是,政府不過藉奢侈稅對房地投機小試身手,即對房市交易產生了可觀的抑制作用,可見市場中以屋養屋的投機客多麼猖獗。要實現居住正義,執政者可以運用的政策工具還很多,未來必須透過稅制及交易價格認定制度的改革,繼續推動房地價格結構的合理化。

例如,這次奢侈稅未將預售屋納入,無異留下一大漏洞。財政部門可擴大清查交易紀錄,來補課這類炒手的交易所得;但如果成效不彰,投機客繼續利用此一漏洞賺取暴利,立法委員仍應修法將預售屋納入。再如,現行公告地價制度極不合理,遠遠低於實際市價,造成土地增值的計算嚴重失實,尤其是圈地養地的財團享受巨額暴利,卻不必將之回饋給社會。這項制度有必要逐步調整,把國父提倡的「漲價歸公」精神找回來。

所謂「居住正義」,說易行難,這其實也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而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的理解與投入。以台北市正在推動的「社會住宅」為例,不論是在市中心規劃的「小帝寶」,或預定在木柵郊區興建的住宅,都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反對設在當地。這或許是區位選擇不當,或者是市府未做好溝通協調;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了市民對於社會住宅的排斥與不信任,認為社會住宅將影響整個社區的房價市值及居住品質。

這種「別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其來有自,但並非無法化解。重要的是,政府要拿出有說服力的社會住宅興建及管理計劃,來爭取社區居民的認同支持。同樣重要的是,民眾要放寬自己的心胸,放下階級高低乃至貧富差異的差別心,來迎接不同住房政策下的鄰居。只有在無歧視的氛圍下,才是建立社區共同體、實現居住正義的終極樂園。

經常往來兩岸三地,或有跨國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注意到,台灣是一個階級較不分明、社會相對公平的國家,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成就。但近年產業發展的失衡,加上稅制的重商、房價的過度炒作,正逐步將原有的公平帶向失衡,才如此讓人憂心。政府此時推出奢侈稅,除了打擊投機、穩定房價,更宣示了政策上轉向「照顧弱勢」的意涵,這個從「富」到「均」的變化,值得繼續推升。

奢侈稅的推動,只是實現「居住正義」的一小步,對台灣整體社會正義觀念的改變,卻是一個大啟發。對政府而言,這顯示執政者在政策上有很多積極角色可以扮演,不能以奢侈稅為已足;對投機客而言,這意味短期炒作可以休矣,請尋找別的標的去投資;對建商而言,要打造更合理、人性而合宜居住的房屋,不要再一味誇耀豪奢及高價;對一般民眾而言,要理解無殼蝸牛及通勤族的痛苦,請給社會住宅一個機會,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其間居民。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2820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