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聲明稿】對郝市長安康平宅更新改建計畫的回應:建立完善的居住協助體系才可稱「旗艦」計畫 101.5.30

        對郝市長安康平宅更新改建計畫的回應:
建立完善的居住協助體系才可稱「旗艦」計畫

        今日 (5/30),台北市長郝龍斌親自對外公布「安康平宅旗艦計畫」,要將原本的「平價住宅」更新改建為「公營出租住宅」,預計分三期更新,提供3,336戶出租住宅。對於台北市政府願意將資源投入平宅的更新並積極興辦「只租不賣」的公營住宅政策,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表達肯定之意。然而,有鑑於政府先前多次推出公營住宅刻意排除弱勢家庭的不良前例,民間團體也提出以下幾點疑慮及提醒,呼籲市政府應明確對外宣誓「積極協助弱勢家庭」,並承諾「弱勢住戶入住保障比例」,才是公營住宅體系的基本政策目標。

公營住宅的興辦應回歸弱勢居住需求

郝市長今日說要將平宅轉型為「公營出租住宅」,所強調的是「建物最新、樓層最高」等建築硬體的改善。但弱勢居住協助的真實挑戰,在於軟體面的制度及配套服務,都應回歸到弱勢家戶的生活需求來更細緻規劃。例如,租金的設定,應以家戶的負擔能力來分級設算;如果延用市府不斷拿來自誇的「市價八折」,既有的平宅居民根本負擔不起。又如租期限制,必須考量居民居住的生命週期,若仍依現有公營住宅最長僅五年的租期,家中幼童小學都未念完就要換學區,年長者擔心體力更差時要再搬一次家,對於居住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當然難以建立社區意識。

民間團體及當地居民更希望聽到的,是市政府從居住者的觀點出發,提出一套從租金、租期設定、就業協助體系、乃至社區活化機制的完整方案。這需要更多不同領域專業者的集思廣益,建築物的興建不過是整件事情最簡單的部分。

 弱勢居住之協助應遍布整座城市

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發布的統計,台北市社會住宅的需求量至少是31,114戶;郝市長承諾安康平宅更新後,將以不低於現有1,024戶為原則來提供低收入戶居住使用,其弱勢照顧戶數只是維持既有供給,並沒有往整體需求量邁進一步。事實上,弱勢家庭在選擇居住區位時,往往比一般家庭更考慮自己的工作地點及既有的社會網絡,因此理想的居住協助體系應分散於整座城市,而非集中化設置。

但台北市政府目前的做法,在其他公營住宅,如大龍峒、敦煌、行天宮捷運站,卻在資格及租金的設定上明顯排除弱勢家庭。例如,單房型的租金至少從1萬元起跳,超過4045歲的年長者沒有資格申請,讓這些公營住宅淪為「貴族出租住宅」。住盟認為,不需要在安康社區一次植入3千多戶的巨大量體,而應整體規劃台北市的居住協助體系,利用前述小量體的公營住宅,或是停擺已久的福德平宅重建,及未來23處出租國宅的資源重分配,滿足各地需求,也可達成混居效果。

 建築硬體不是重點,應建立完善的居住協助體系

既然郝市長將安康平宅定位為「旗艦計畫」,我們認為此「旗艦」的意義,不在建築的高聳入雲及華麗新穎,而在透過軟體機制的細緻規劃,彰顯這座包容城市對弱勢居民的友善,以及進步社會對居住權利的重視。那麼,安康平宅更新的目標,便是透過此過程,建立出社會住宅興辦的行動方案---納入更多領域專業者的意見、細緻的參與式設計、良好的經營管理機制、及完善的社福支援。

社會住宅的核心精神主在協助弱勢家庭,期盼台北市政府在未來興辦公營住宅的過程多做此思維及規劃,以突破現有公營住宅政策淪為「貴族出租住宅」的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