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投書】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用統計數字包裝的謊言 108.4.16

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 用統計數字包裝的謊言

                                                         彭揚凱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台北市公共住宅委員會委員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有句半開玩笑性質的名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柯P上週「空屋多就不用蓋公宅」的言論,即屬用統計數字包裝的謊言。
先表明,柯P此番言論是否代表「八年五萬戶公宅」跳票,並非本文所要評論之課題。筆者想指出的是,以「台北市有3.6萬戶空屋」此一統計數字就導出說「不用蓋公宅」,完全是過度簡化且不負責任的說法!
台灣乃至臺北為何有大量空屋?關鍵成因就是現行房產資本利得稅與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過低,形同鼓勵「房屋用來炒而非拿來住」,多年下來,造就出我國高屋率與高房價並存這種全球罕見的怪象!
又臺北3.6萬戶空屋數量亦非2019年才突然發生,僅就近五年的資料,早在柯P還沒當市長前,台北空屋就很多,甚至比現在還多,此現象人盡皆知,還需要柯P跟我們說嗎?再者,就算「空屋多」,但要據此得出「不用蓋公宅」結論,於邏輯上卻是跳躍,未說明空屋如何可以替代公宅?套用現在最紅的說法,那就是「空屋要出的來、人要住的進去」。
先說「空屋出的來」,理論上的解答很清楚,就是提高持有成本,讓屋主不再閒置願意出租使用。弔詭的是,北市在郝龍斌時代建立的「豪宅稅」與「囤房稅」制度,柯P就任後多次抨擊批評為「爛攤」,並在2017年時體恤建商主動提案修法降稅。這我不懂了,在房產稅制比前任還要保守的態度下,柯P你如何讓空屋出的來?
再談從「人住的進去」。須知,並非所有空屋都合適做為社會住宅,例如大坪數高單價、過於老舊窳漏、或區位偏僻住宅等;又縱使有部分屋源適合也未必能如願,這涉及台灣租屋市場嚴重地下化與租屋歧視的現實,多數空屋屋主既使出租也不願意轉成社會住宅,不論是租金補貼對象或是包租代管。簡單的說,臺北市3.6萬空屋縱使出租,客觀上不是都可以做為社會住宅,主觀上多數屋主也不願成為社會住宅。面對此,柯P有何良策呢?
當前國際上採租屋做為社會住宅供給方式,最具規模體系者當屬美國,然其運作奠基於幾個關鍵要件。首先,以房屋高持有成本搭配減稅誘因條件,讓有一定數量屋主願意提供租屋加入;其次,確保這些租屋符合一定品質條件,並有對應把稽核把關機制;再者,採可負擔租金補貼並以租屋卷(housing voucher形式發放,確保補貼足夠且不被移轉濫用。試問,臺北市能做到哪一點?
即便如此,美國仍保有一定規模公共住宅存量,且租金補貼侷限也被多方詬病,例如紐約市,過去幾年已積極重啟可負擔住宅的直接興建工作。當中有個原因柯P不可不知,即面對不動產市場波動,租屋補貼就中長期財務上比興建更為昂貴,且同時在居住協助與福祉照顧上也未必比公宅更有效率。
    基於前述,面對臺北市可負擔出租住房嚴重不足之問題,正確且理性的作法是:興建社宅與租金補貼要雙軌併行,此兩者應是相互補充而非彼此替代。以及,應務實地體認現階段租屋做為社宅的侷限,勿輕率奢言可「不用蓋公宅」!
    不諱言,筆者對柯P過去四年推動公宅的努力與成績是肯定的,但實然苟同若以「空屋多」將政策急轉彎為「不用蓋公宅」的發言,我們真的受夠政治人物扯謊了,請自重!

刊登於    蘋果日報  108.4.16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90416/PL7GX4WGV3SR75OJWX56UPMV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