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盟對於「培英公宅都市計畫變更案」之聲明
針對捷運大直站東北側機關用地變更為機關及社會福利設施用地,預計興建14層兼具機關辦公室、社福設施之「培英公宅」,遭周邊居民於5/31都市計畫審議會議上陳情反對。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提出以下呼籲及訴求:
一、 台北市公共住宅量仍遠遠不足,市府應堅持興辦。台北市居住大不易,房價、租金居高不下,公共住宅政策成為解決市民居住需求的重要政策工具。2011年台北市開始推出公共住宅,其公宅中籤率屢創新低(健康公宅5.5%),可見遠不足的存量(僅0.8%)趕不上市民的迫切需求。
二、
興辦公宅的效益遠超過成本支出,要看見不只是96戶的改變。公共住宅是具必要性與公益性之都市公共建設,對於提出「為什麼市府要花10億,解決96戶的問題」的質疑,如同2014年廣慈都市計畫變更案之爭議,最後促成2018年廣慈博愛園區開發,包括公宅、社福、行政中心、圖書館、警察局、商業設施等,將創造土地價值與提供社區更多便利性設施。
三、 公宅保障人民享有基本居住權,不應投以歧視眼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闡明住房是人類基本權益之一,尤其在特殊情形下,無能力負擔住房時,更需要受到保障。對於脫口陳述「興建公宅會讓一些亂七八糟的人住進來,兇殺案這麼多,周邊房價會下跌」的歧視性言論者,需謙遜學習「居住是基本人權,人人都享有可負擔與安全無虞的居住場所」之價值觀。
四、 可預期培英公宅其建物品質及管理素質,增進周邊社區正面價值。公宅透過高規格的規劃設計,搭配公共設施提供,加上委託專業物業管理、執行住戶評點制,以及近期推動的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等因應作法,使公宅具一定水準品質與優質的社區經營環境。2017年張金鶚等學者發表<臺北市公共住宅對周為住宅價格之影響>研究成果,顯示公宅非但不是鄰避設施,反而顯著提升周圍房價、改善社區環境品質,且距離公宅愈近者,所受到的正面房價影響愈大。
五、 導正對於公宅政策的錯誤迷思,持續溝通建立共融的社區關係。當前政府多元住宅補貼政策其資源目的與照顧方式取向不同,資源比例與分配也各有重點,絕無唯一最佳的政策選項;然而市民往往理解有限,且易因利益關係有好惡之分,阻礙好的公共政策發展,實為可惜。最後對於市政府興辦培英公宅給予正面肯定與支持,同時也認為對於社區各種疑慮,在非歧視觀點下,針對實際問題困難,用市民可理解的方式說明溝通,共同合作找出合理解決方案,促進社區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