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報導】民視異言堂:說好的社會住宅呢 2014.7.12

轉載自 民視異言堂

正在興建中的桃園八德和林口A7合宜住宅,接連爆出官商勾結的招標弊案之後,一波波檢­討聲浪中,包括許多社會團體、學界跟民眾都主張,政府應大量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才能真正落實憲法所保障的人民居住權。

而政府也連忙宣示,要讓「青年住得起台灣」,將在2023年之前,提供三萬四千戶社會­住宅。一時之間,社會住宅儼然成了「政治正確」的主張。然而,我們又該對社會住宅抱持­什麼樣的想像和期待呢?民視異言堂系列報導,為您揭開台灣社會住宅的真相。





台灣社會住宅的設置比例非常的低,跟亞洲鄰近以及歐美的先進國家相比,嚴重的落後。更­大的問題是,長期以來,「社會住宅」一直被污名化,產生周遭居民反彈的「鄰避效應」事­實上,找塊地、蓋社會住宅,不是太大的問題,如何管理得當,才是社會住宅成功與否的關­鍵。

過去,台灣的出租國宅或平價住宅都有許多管理失當的前例,引發糾結難解的社會問題;那­麼,未來的社會住宅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爲了加速推動社會住宅,其實政府也鼓勵民間自行興辦,早在2012年,伊甸基金會就大­膽的斥資上億元,買下空屋率相當高的台南市大林國宅其中一棟,修繕成為民間第一個社會­住宅,他們以市價八折的租金,租給老人、低收入戶和身障者等弱勢團體。

原本立意良善的一大創舉,彌補了政府政策的不足,不過,推動到現在,卻面臨許多困難;­尤其是政府說要「獎勵」民間興辦社會住宅,卻遲遲沒有具體辦法,讓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民間興辦的社會住宅,經營得相當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