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住宅政見PK 較高下
公布拜會六都市長候選人住宅政策結果
距離今年「九合一選舉」投票日(11/24)即將進入倒數六週,對於與民眾生活及權益攸關的居住問題,在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八月選前百日舉辦記者會,就六都公布「民間版
本聯盟經過一個半月的聯繫安排,截至今日記者會,共完成9 位主要市長候選人的拜會(聯繫拜會情形請詳下表)。
- 候選人回應訴求情形
此次倡議拜會行動中,上述9 位市長候選人對於住盟等團體提出之五大訴求,多數有給予正面回應,且也提出各自關注之政策作法(市長候選人回應情形請詳下表,以及附件回應摘要)。就此,亦可看出各候選人對住宅政策的價值觀點、關注面向,以及推動執行的意願。分析評論如下:
一、興利易、除弊難:此仍是部分候選人的罩門
我們認為,六都做為地方政府表率,市長候選人應提出完整的住宅政策,包括購屋市場、租屋市場、以及住宅補貼三大面向。就實務而言,前兩項為除弊,住宅補貼則為興利。
- 就興利面向上,各市長候選人在既有住宅補貼基礎之上,對於我們提出「落實可負擔租金」、「持續推動社會住宅」、「學生居住問題納入住宅政策」等三個訴求,多表達認同支持,惟在推動執行層面,基於各都資源經費、行政能量、地區需求等條件,或採不同策略模式。
- 相對地,就除弊部分,即我們提出的「支持實價登錄2.0」與「租稅引導空屋釋出」,半數以上候選人則採模糊以對或不願回應,而願意表達認同支持者,僅柯文哲、姚文智、蘇貞昌、侯友宜等四位。
這樣的結果,明確顯示台灣選舉慣常的「興利易、除弊難」文化,仍是部分市長候選人的罩門。我們仍必須再次強調,住宅政策必須三管齊下,不能僅單靠住宅補貼,一再迴避購屋市場(住宅資訊透明)與租屋市場(大量空屋閒置)的改革,這絕對不符六都市長應有的表現與格局。
二、社會住宅持續發展之重點:數量、模式與創新
另針對住盟等團體持續關注倡議的「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訴求,進一步評析之。雖說此次拜會之市長候選人皆認同興辦社會住宅,但對於其目標及興辦有較多差異,有三點特別值得提出來討論:
- 選舉會結束,住宅改革卻必須持續前行
我們認為,住宅政策是直轄市長無可迴避的重要治理課題,因此先呼籲那4位「無暇」讓住盟拜訪的市長候選人們,不碰面沒關係,但你們有責任跟義務,在選前端出牛肉,向選民提出住宅政策!
展望後續,本聯盟也將一本自2011 年起的倡議作風,就「民間版住宅政策白皮書」之主張訴求持續深化,並於選後持續監督當選的市長參選人--請不要忘記你們的承諾!
選舉會結束,但住宅改革卻必須持續前行!
【住盟拜會主要六都市長參選人回應摘要】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8Rl2oZYRN-14QkzKC4vdIRieTh_vjK3m/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