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異透視

合宜住宅不合宜 (林萬億 102.11.11)

文/林萬億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轉載於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http://www.dppnff.tw/group_data.php?id=115&data=comment

行政院為了平息人民對高房價的不滿,於年初推出「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打算在桃園機場捷運A7站(龜山)興建四千戶平價住宅。根據營建署初估,每坪房價約十七至十八萬元。被抨擊平價住宅不平價後,不但改口為合宜住宅,且將房價壓低到每坪十五萬元。

營建署所稱合宜住宅,不知道是如何合宜?但是,我們知道對高房價不滿的民眾主要有經濟與社會弱勢兩者。前者是所得偏低,無自有住宅,又買不起房子的家庭;後者是身體、年齡、性別、性傾向、家庭組成、文化等少數群體,在現有住宅市場無法獲得價格可負擔、適合其居住的友善住宅。這就是人民所期待的住得起且適居的住宅。

買不起 租不起 住不了 進不去 (黃琢嵩 99.8.26)

文/黃琢嵩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
轉載於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00826/7K4FTOY6SNOBRF5ZMVVQBRBNTU/

社運團體以「無殼蝸牛」形容沒有住宅的民眾,事實上蝸牛的圖像,更適合比喻身心障礙者在居住問題上的窘境,因為蝸牛沒有手,行動也很遲緩,各項感官能力都很微弱,像極了各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台灣近107萬身心障礙人口,不僅跟您一樣買不起、租不起房子,就算買到、租到,也可能住不了,就算住了一陣子,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進不了自己的家。

法人想租法源作梗閒置國宅→友善家園 伊甸碰壁

2010-08-30 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身心障礙者尋覓住處困難重重,伊甸基金會發起「友善家園」計畫,有意承租閒置國宅,規畫無障礙住所。然而,現行的國宅出租辦法未針對社福機構承租國宅訂立相關規定,地方政府以無法源依據並未同意,伊甸認為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相牴觸。

伊甸現正舉行台灣第一屆「住宅改造王」競圖比賽,廣邀國內室內設計師投稿,為障礙者規畫友善空間。來稿者各自發揮巧思,例如將安全扶手融入居家設計,美觀又實用;為方便輪椅進出,廁所不設置門檻,另規畫特殊的排水設備,防止水蔓延到門外。

無助… 身障者怨政府聽不見

2010-08-30 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五十二歲的肌肉萎縮症者李玟燕,住了四十六年的台鐵宿舍即將拆遷,近半年來,她四處尋覓新的住所,不是租金負擔不起,就是缺乏無障礙設施。許多身心障礙者與她有相同的困擾,她感慨說「為什麼政府總是聽不見我們的聲音?」

李玟燕無法自行移動,生活起居都需要照顧服務員協助,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功能正逐漸退化。玟燕獨身住在台鐵宿舍,三、五坪大的客廳便是生活範圍,幾乎廿四小時,她都坐在客廳那張有著卅多年歷史的長椅上,夜裡亦坐著入睡,因為一旦舒服的躺下,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

一層樓的老舊平房四處可見歲月的痕跡,為了怕輪椅打滑,客廳是粗糙的水泥地,早已斑駁剝落。房子裡看不見門框,方便讓輪椅進出。她對著來訪的客人笑說,「我像是住在山洞裡吧?」雖然簡陋,至少是個少障礙的住所。

宿舍即將拆除,左鄰右舍紛紛搬家,好心的鄰居不忘前來關心,「玟燕,妳未來的去處在哪裡?」她開始找房子,但四、五層樓老公寓幾乎沒電梯設備,對肢體障礙者不友善,電梯、房間大小是否能有輪椅迴轉空間,也是考慮的要素。

李玟燕無奈表示,有房東一聽到是身心障礙者要租,擺明了就不願意承租,讓她十分洩氣。電梯大樓套房的租金動輒上萬元,只靠著積蓄、身障津貼生活的她,根本無力負荷。

李玟燕說,相較於住進養護機構,她嚮往一個獨立的空間,除了保有隱私權,也更能實踐自主生活。此外,口條清晰的她,過去曾做過伊甸基金會總機人員、錄製有聲書、電話行銷等工作,雖然行動不便,但持續保有工作的意願。

「我很想工作,也想進修,我一定還能做些什麼服務大家,貢獻一己之力給社會。」她說,台北市的工作機會較多,無奈台北居大不易。

「房價那麼高,我根本買不起房子」,聽聞近日民間團體呼籲政府對弱勢族群提供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李玟燕直呼,「如果真的有社會住宅,我一定第一個報名!」

給我一個無障礙的家

(文章提供:伊甸基金會)

今年55歲的錦錦,患有小兒麻痺,導致肢體重度障礙,原居基隆,來台北參加伊甸基金會職訓課程,學得一技之長,遷居台北,擁有20年的租屋經驗。回憶起租屋的辛苦,錦錦說:「最不方便的是很難找到符合需求的無障礙住宅!」不是住家內浴室門寬不夠,輪椅進不去,廚房流理台太高,無法煮飯,想要自己改造室內無障礙環境,房東也不答應。

錦錦說:「無障礙的環境對身障者是高門檻,除無障礙住宅難覓,就算有適合的屋子,每月租金也都要一萬五仟元起跳,身障者根本租不起。」錦錦過去常常每兩年就被迫搬家,目前租屋的房東願意讓她改造住家無障礙設備,但每月兩萬元的租金,還必須依靠親友的部分支持,向人租屋畢竟心裡不夠踏實,錦錦最期待的是政府能夠提供無障礙的社會住宅,讓她能住的安心,住的方便又安全。

租屋歧視

劉哲彰

我在2007 年尾開始找房子,第一個看的房子是在景美的一個電梯大樓,出入動線完全無障礙,格局也方正,坪數也不小,租金也在預算之內,當時心裡覺得自己很幸運,一下子就找到定居的地方。

很快的就發現自己太天真了,和房東見面洽談時,她露出質疑的態度,認為我應該去住在安養機構讓人照顧才對,來租房子獨居不是很危險嗎?她就問我,萬一我跌倒那怎麼辦?即使我解釋有個人助理或居服員來協助生活起居,以輪椅代步反而不會像走路的人會跌倒,她仍然拒絕把房子租給我。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相關報導

2010.8.26 民視新聞:弱勢民眾購屋難 盼政府供屋租




2010.8.26 公視中晝新聞:弱勢族群居不易 盼平價出租住宅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新聞稿】為弱勢者居住權益發聲--「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 99.8.26

買不起、租不起、進不了、住不了
弱勢團體高喊:給我社會住宅!

台灣貧富差距創66倍歷史新高,政府面對高房價民怨卻依舊顢頇,不久前曾端出「平價住宅」以安撫民心,諷刺的是「平價住宅」無法「平價」,營建署計畫名稱又改為「合宜住宅」表示關懷弱勢,卻是一個缺少弱勢團體參與的計畫,是否「合宜」?仍是問號。

廿一年前的8月26日,四萬多名支持無住屋運動市民齊聚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舉行夜宿,以具體行動表達對當時高房價的不滿;廿一年後,一群關心弱勢居住權益的社福團體決定站出來,針對弱勢居住權及社會住宅進行倡議,宣示成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並發表共同宣言(附件一、二)要求政府不要再玩文字遊戲,回歸整體住宅政策所規劃的「社會住宅」政策,興辦公有出租住宅照顧弱勢者,現階段社會住宅比率應至少提高至5%。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宣言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宣言

2010.08

發起團體:少年權益聯盟、老人福利聯盟、伊甸基金會、社區居住聯盟、社會福利總盟、康復之友聯盟、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勞工陣線、智障者家長總會、殘障聯盟、勵馨基金會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並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各締約國將採取適當的步驟保證實現這一權利,並承認為此實行基於自願同意的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第11條第1款,該公約於98.12.10起生效為我國國內法。


當前台灣(特別是大台北都會區)住宅問題面臨的是房價不合理飆漲與社會分配二極化的雙重困境。

依據2009年的統計(1),台灣中位數房價所得比(2)超過6(國際標準屬負擔壓力嚴重)的縣市超過2/3,其中台北市高達14.1(房貸負擔率358%)、新北市9.5(房貸負擔率(3)9%),就國際標準來看已屬極度嚴重。

在沈重房價壓力下,社會分配二極化也同步加劇,過去十年,台灣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多了一倍,達10萬8千餘戶、26萬多人(99年第二季);台灣最高5%的平均所得與最底層5%平均所得,從32倍擴大至66倍(行政院主計處99年8月資料)。

各國社會住宅一覽表

新加坡社會福利住房制度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與管理

荷蘭土地使用與社會住宅政策

香港公屋政策的演變與歴史意義

阮兆倫
文化研究@嶺南 第十九期專題 : 安得廣廈千百間

概論

公共房屋是50年代港英殖民地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民生安撫策略,打從50年代末期開始,公共房屋的興建使本港有足夠能力應付期後十年來自內地大量湧港的新移民,同時安定了當時以製造業為本的本土經濟,為早期資本家及仍處於萌芽階段的中小企提供大量勞動人口,使初期輕工業的發展得以起飛。

但經歴了差不多五十年,首批公共房屋至今已變得非常殘破,部分更因結構出現問題而需面臨清拆,過程中不少原居民需重新遷徙或搬進另一個陌生的社區,當中或會衍生不少社會矛盾。透過研究即將清拆的蘇屋邨,本文除了了解蘇屋邨作為本港其中一個早期公共房屋的規劃狀況,還希望藉蘇屋邨清拆,了解政府對公共房屋發展與對居住空間的演釋態度轉變,從而剖析公屋房屋對本港社會發展與社區空間的演譯帶來的影響。

一個老問題的覺醒|台灣到底有沒有住宅問題? (陳怡伶 94.10.31)

台灣到底有沒有住宅問題?

一位從國外回來的教授,住在大學所提供的宿舍,在繁華喧囂的台北,有一大片樹海的寧靜校園之中,她說:台灣有很嚴重的住宅問題。

作者:陳怡伶
轉載於  崔媽媽基金會/弱勢租屋扶助資源手冊 序文  94.10.31

以血汗為地基,搭建出隔離主義的豪宅 (戴瑜慧 99.5.14)

作者:戴瑜慧
轉載於 苦勞網公共論壇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2077

邁入21世紀,迎接台灣的不是面目一新的未來,而是新的,更甚以往的,襲面而來的痛苦與黑暗。帝寶在2000年,以傲視全台的姿態,驕傲的向世人宣稱,新時代產物的來臨---豪宅。10年後,豪宅已從富人專屬的新詞,成為時髦的社會焦點,台灣也在向富人傾斜的不義下,成為豪宅化的社會。

豪宅的持續熱賣,是台灣貧富差距迅速拉大的見證。十年來,台北市房價飆漲2倍,台北縣房價上漲50%。與此同時,台灣勞動者的實質薪資卻倒退13年,失業人數從45萬人增加到近80萬人。連最卑微的街頭舉牌工作,也無情的從一天900元,被砍壓至800元,乃至780元。

十字街頭,紅綠燈下,壓的人抬不起頭的,正是一張張炫目豪宅的標牌。為其招攬的,撐起百億豪宅市場的,卻是一隻隻孱弱的手臂,在狂風驟雨,烈日當頭下,讓有血有感的肉身,硬生生的麻木物化為一根柱子。一張張面目模糊的臉,過了週末投資客看房的時間,又為著下一餐,在底層的勞動力市場中奔波。

弱勢住宅 只租不賣 (林萬億教授訪談整理 99.8月)

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林萬億教授訪談

台北市的房價在這近幾年的其間,受到國有土地的賤賣、捷運周邊便利因素的炒作與哄抬,房市的成交價格普遍的受到了高估,都市居民普遍的無法承受高房價所帶來的衝擊,紛紛向其他縣市搬遷,台北市的人口數也逐年的降低當中。

住宅大變身,無障礙居住更安全

--希望部落雜誌第8期99年3月出刊-徐錫滿(作者)


建議讀者以下方工具列中「全螢幕模式」按鈕閱讀。

星星知我心

文章提供/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

阿華已經30歲了,但她對這世界的了解還不多,一方面是因為本身的智能障礙,更主要的是她從小就在教養院長大。

她的父母都是身心障礙者,生下她和兩位兄弟,一位弟弟和她一樣是智能障礙,姐弟兩人很早就離開原生家庭住進教養院,從此過著集體式的生活,被照顧吃、喝、洗澡和職業陶冶等課程,當然,她沒就業過,那像是另一個世界。憲法規定的人民有工作權、居住及遷徙之自由,她不知道,更沒機會選擇。

阿全想要買房子

文章提供/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

一個年約30歲的青年,他會有什麼樣的願望?交女朋友、有好工作、出國遊學….還有買房子。沒錯,在台灣沒有人會說:「我想要租房子」吧。

阿全也想要買棟房子,雖然他是心智障礙者,但他身強體壯,平常在加油站做清潔工作,站長、就業輔導老師(德蘭啟智中心)都肯定他做得不錯,一個月數千元的工作獎勵金,他在行事曆上小心記錄每一筆花費,不會寫的就用畫的,為了多存點錢,他盡量在機構搭伙,他還養了一隻貓叫「小咪」,牠是阿全的寶貝也是可愛的室友。

在還存不足錢買屋的現在,德蘭啟智中心評估他個人獨立生活意願很高,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好,因此安排他和兩位腦性麻痺青年接受社區居住服務,一起租房子生活。

安頓好自己生活後,阿全每逢假日回老家,看到一下雨就漏水的房子,比他現在住的品質還差,從長輩那邊得知修漏水要三萬元(其實是少個0),他又將買屋儲蓄改成修漏水儲蓄,因為貼心的他也想讓家人得好一點。

阿全不知道台灣炒房、炒地皮,房價已高得連一般青年都很難憑一己之力買下一棟房子,他不只買不起,若沒有極少數的內政部社區居住方案補助,他連和三五青年一起租房子住的願望也無法實現,他更不知道在許多先進國家,甚至鄰近的香港、新加坡,政府是長期推動社會住宅(公屋)政策全面保障弱勢者居住權利,而台灣仍是以殘補式、集中安置為主要福利政策。

「阿全想要買房子」,看在國人眼裡猶如天方夜譚,看在服務提供的身心障礙團體心裡則是被漠視的無奈。

走過風雨~回顧官邸社區事件

文章提供/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

離中壢啟智中心(註1)不到10分鐘步程的「官邸社區」,這是總共68戶(含店面)的透天社區,設有一個警衛亭,據說後面不遠處是殯儀館,這裡很寧靜,而且走出社區就有便利商店、小吃店,適合成年心智障礙者在這裡居住,使用社區資源,學習獨立自主的生活,啟智中心也可以就近提供適當的支持。

龍老師負責這裡兩戶共12位住民的居住服務,她帶著我參觀了住民們的客廳、餐廳、社區中庭的花園景致,寧靜的黃昏時刻,一點也感受不到這裡曾有過的衝突與恐懼。

沒有適合的住宅,我被困在家裡二十五年

文/ 莊棋銘

很難想像,號稱自由民主的台灣,至今還有人因為「環境」因素,「自由權」仍然被剝奪。而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從出生開始,我就罹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此症骨質脆弱,導致我從小就容易骨折,四肢變形。如果只是因為障礙而不便也就算了,更重要的是,我父母親從事環南市場的工作,屬於勞動階級,加上要負擔家中四位子女的生活費用,使得他們無法購買『昂貴』的「電梯大樓」,只能買屋齡超過三十年,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正因為如此,使得原本行動就不方便的我,根本無法自行下樓,如果遇到生病看醫生,不得已要出門,必須由父母親,托著年邁的身軀,一層又一層的把我「抱下樓」才行,而我家又是四樓公寓,下個樓是萬分辛苦的。

我不是恐怖份子:當成年心智障礙者走入社區

文章提供/臺灣社區居住與獨立生活聯盟

過去政府提供成年心智障礙者的住宿服務多以大型教養院為主,並設置在偏遠地區,以封閉式建築將院生與社區隔離。隨著時代演變,歐美先進國家已逐漸廢除教養院,改為小型化、社區化、人性化的社區居住服務,內政部也在95年頒布「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生活服務方案」,補助辦理6人以下的社區居住單位,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4個居住單位,約兩百位心智障礙者和你我一樣居住、生活在社區中,使用社區的資源。

其實,這是一段辛苦的歷程,許多單位設置時或多或少受到社區居民排斥,居民因不瞭解而擔心、抗拒智障者當鄰居,甚至指責:為什麼他們不住教養院?租給他們,會有公共危險?房地產會貶值?…等,消極者默許管委會驅逐弱勢者,激進者甚至噴漆、辱罵,而這不是久遠的歷史,是存在文明社會的台灣。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活動訊息】為弱勢者居住權益發聲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

為弱勢者居住權益發聲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記者會



台灣貧富差距創66倍歷史新高,政府面對高房價民怨卻依舊顢頇,不久前曾端出「平價住宅」以安撫民心,諷刺的是「平價住宅」無法「平價」,營建署計畫名稱又改為「合宜住宅」表示關懷弱勢,卻是一個缺少弱勢團體參與的計畫,是否「合宜」?仍是問號。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為弱勢者的居住權發聲 (林萬億 99.8.30)

為弱勢者的居住權發聲-林萬億

在台灣,土地除了被用來種植農作物、蓋魚塭、建廠房之外,還被當成商品炒作;住宅也是如此,除了自住、比富之外,也是投資客喜好的商品。因此,有限的土地價格節節上升,住宅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遂與升斗小民的薪水不成比例。

以今年7月受雇者經常性薪資平均35,879元來計算,要買一戶台北近郊鄉鎮27坪的普通住宅,要價600萬,至少要14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如果以薪資的三分之一用來購屋,就是一輩子要當屋奴。更何況台灣的房屋不是蓋來給人終身居住的,換屋成為維持資本主義房市活絡的重要機制。每換一次房屋,勞工階級的荷包就瘦一次。